|
|
|
|
|
|
:::
|
12/18從職人精神看戲劇教育夥伴計畫中持份者的角色和工作 |
|
發佈日期:2014-12-11 |
- 活動名稱:從職人精神看戲劇教育夥伴計畫中持份者的角色和工作
- 活動日期:103年12月18日(四)13:30—16:30
- 活動地點:臺南大學榮譽校區E303階梯教室
- 演講者:譚寶芝博士(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 活動內容介紹:
藝術教育夥伴計畫仍是世界各地推動藝術教育的主要途徑。哈佛零計畫(Zero Project)在2000年從200個夥伴計畫中深入研究其中的21個,歸納持續而又活躍的夥伴計畫具備以下的條件:以學生及學校需要為本、參與者對藝術經驗的教育力量的認同與投入、能夠聆聽、學習與改變等等。可是,夥伴計畫往往位於體制的邊陲位置,面對各種客觀條件的局限,難以具備這些條件。此外,哈佛零計畫研究的是不同的藝術教育形式,我們若要掌握某種藝術教育的夥伴計畫,其成功的必備條件,必需進行深入而在地的研究。 這次分享,正是就一個學校、劇團及大學三方的戲劇教育夥伴協作計畫為例,集中從推廣和傳授戲劇教育知識與技能這方面,嘗試探討成功個案的特質。筆者引用了Richard Sennett(2008)職人精神(craftsmanship)概念,先對戲劇教育導師的教學工作本質作分析,然後再參考Helen Nicholson(2007)提出的戲劇教育實習教師駐校實習的學習模式,從中深入剖析劇團戲劇教育導師與學校教師在夥伴協作中的角色,以及前者對後者的指導和影響。Sennett指出職人的特質就是專注於工藝或工作的本質上,不斷去鑽研、探索、磨練和發掘,追求的是工藝的水平和品質,而為了滿足外加的目的或他人的要求。職人靠身體實踐去創造知識、以表達性的指導來完成和傳授技藝,也以創造出革新和啟發性的工具作工作的目的,這些與戲劇教育的教學工作不無相似之處。問題是在夥伴計畫中,專業的戲劇教育導師如何把這些目的、知識與技藝,轉移給學校教師,而教師又怎樣吸收、調整。 本分享旨在深入分析這個承傳過程,內容分為三個部份:一、說明所研究的夥伴協作計畫基本的設計及其理念、學校-戲劇教育導師-大學三方的職責、角色,以及在過程中的互動;二、根據課堂和課後會議觀察、教師的影像說明式訪談,以及戲劇教育導師訪談蒐集得來的資料,研究員從八個案例中選擇其中一個,分析其成功因素,主要是戲劇教育導師能發揮更好的職人的能力,並且能適當地擔當啟導教師的角色,如提供學習機會、協作學習、給予實踐知識,以及討論意見;三、引導參與者反思日常工作計畫中,戲劇教育職人能力的角色與表現,以及計畫持份者參與和承傳的各種問題。 - 報名網址:http://signup.nutn.edu.tw/2014/10312093541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