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15-04-21 |
- 時間:104年5月15日(週五)13:30-17:30
- 地點:ZB214研討室
- 主講者:莊雅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暨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 講題:地方與空間
- 報名網址:http://signup.nutn.edu.tw/2015/10404161831
- 講題重要性:過去20年來,「地方」問題吸引了大眾的注意。自從1990年代初之後,不同以地方為基礎的動員在臺灣興起,複雜化了社會運動與日常生活世界的關係。愈來愈多的人認為龐大且同質化的現代化工程不必要地泯滅了在地的特殊性,因此促成了一波波的地方動員,「社區」被提出並加以創意的想像。人類學家進一步問題化地方這個概念,試圖定位社區復振的策略意義。「社區運動」基本上是臺灣社會脈絡下的非常特殊的地方再現,強調地方特殊性與日常生活世界的複雜性,及其政治意涵。本課程將提出一種新政治立場,以捍衛一種動態又可展現特殊性的以地方為基礎的認同。
- 講題內容:本課程從晚近人類學對所謂地方意識的反省出發,這個反省指出地方意識並非是天生就在那裡固著於地域的「自然」概念,而是一連串「地方型塑」過程的結果,空間則是這個辯證過程的結果。立基於這個思考,本課程將進一步從經驗層次切入了解地方與空間,以及地方與認同過程之關係,並從跨學科觀點了解空間作為一種意義創造和權力展現的結果。本課程將地方放在全球化脈絡中來了解,試圖檢視後現代/後殖民論述探討流動(或去地域化)政治與地方意識的辨證過程。
- 講綱:
(1) 地方還重要嗎? 跨學科的觀點 (2) 馬克思主義與空間理論 (3) 從都市權到都市革命:空間正義
課前閱讀:必讀: Tim Cresswell,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群學出版) 選讀:
- Feld and Basso eds. Senses of place (1996, Santa Fe: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導論
- Adams, Hoelscher, and Till eds. Textures of Place (2001,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esota Press)導論
- Edward Casey, The Fate of Place (199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rt 4
-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1991, Oxford: Blackwell), pp 1-67
- David Harvey, Rebel Cities (2012, London: Verso) 全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