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戲劇教育─「遊戲考古學」 |
|
.時間:2021年12月09日
.地點:府城校區J404
|
- 講師:蘇慶元
- 時間:110年12月9日 13:00-17:00
- 演講內容:
本系於12月9日邀請蘇慶元老師至研究所進行「遊戲考古學工作坊」。戲劇不少互動策略,都是由遊戲而來。慶元老師把工作坊分成五個部份,包括:發掘遊戲本質的原因、遊戲是什麼、介紹六大遊戲、遊戲的變項及從遊戲到劇場,以帶領同學反思遊戲的核心意義及與戲劇的關係。 慶元老師分析當遊戲在演化時,規則會由簡單變為複雜,對參與者的能力要求也隨之上升。換個角度思考,若能找到那些複雜遊戲的本質和核心,便能找到讓所有人都能參與的方法。參與遊戲的動機來自人對「贏」的渴望,因此在設計遊戲時,要考慮給予每個人都有「贏」的機會。他提出四大遊戲的基本要素(命運、權力、認同及傻子),用以協助分析不同的遊戲。 蘇慶元老師把遊戲的基本形式,稱之為遊戲的原型。綜觀不同的遊戲形式,歸納出六大遊戲原型:跟隨領袖、捉迷藏、鬼抓人、欺負人、看誰最厲害與拔河。隨後,他帶領同學一邊參與不同遊戲的變形,一邊以四大基本要素及心理學理論來與同學分析各原型的特點,以及帶領這些遊戲時要注意的事項。 「跟隨領袖」與「捉迷藏」是有關專注力的遊戲類別,兩者都牽涉到全能幻覺的能力感,前者也要考慮到參與者「被注視」時的壓力並加以調適遊戲要求;「鬼抓人」與「欺負人」是有關攻擊性/進取性的遊戲類別,當中牽涉的「aggression」及「victim」更是在華人文化中常被抑壓的,設計者要思考如何透過遊戲重申肯定兩者的重要性,但要注意不要讓參與者來當「被欺負」的角色;「看誰最厲害」與「拔河」是團體性的競爭遊戲,能把個人的認同提升到群體的認同層面上,但要小心使用,因它也會激起群體內的鬥爭。 最後,慶元老師指出由於遊戲沒有角色或對白要求,參與者較容易進入遊戲狀態。而過程中所產生的競爭、合作、人與人之間的張力等元素,當加入適當的細節、語言及排練時,便能轉化為戲劇的創作。一個下午的工作坊,研究所同學都帶著滿滿的收穫,期待之後能將所學帶進教學與研究中! |
|
|
|
|
|
|
|
|
|
|
|
|